期刊简介

本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、毛泽东思想为指导,遵循党的基本路线,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普及与提高相结合,“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”的方针,坚持面向科研、教学、临床和防治,充分反映我国病原生物学的研究水平,促进我国病原生物学事业的发展。

首页>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
  • 杂志名称: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
  • 主管单位: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
  • 主办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
  • 国际刊号:11-5457/R
  • 国内刊号:11-5457/R
  • 出版周期:月刊
期刊荣誉:中华预防医学会、系列杂志优秀期刊期刊收录:上海图书馆馆藏, 北大核心期刊(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), 统计源核心期刊(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), 维普收录(中), 国家图书馆馆藏, 知网收录(中), 万方收录(中),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(含扩展版)
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1年第01期

抗蒿甲醚恶性疟2例

苏林光;王英;贾杰

关键词:蒿甲醚, 恶性疟, 治疗, 环状体, 发热, 畏寒,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, 环丙沙星, 低分子右旋糖酐, 体温, 赛庚啶, 间歇性, 患者, 现报道如下, 浅表淋巴结, 磷酸萘酚喹, 总量, 住院, 治愈, 头痛
摘要:青蒿素类抗疟药已作为治疗恶性疟的首选药,至今尚少有抗蒿甲醚的恶性疟临床报道,我院于1998年6月至1999年6月发现2例抗蒿甲醚的恶性疟,现报道如下。  例1,男,36岁,农民,海南人,住院号240608。因间歇性畏寒、寒战、发热4 d于1998年6月18日入院。患者于4 d前出现畏寒、寒战、发热,体温高达40℃。查体无特殊。厚血片找到恶性疟环状体和滋养体。遂给予蒿甲醚肌注治疗,总量为720 mg,患者仍有畏寒、寒战、发热,血中仍找到恶性疟环状体,改用喹哌、环丙沙星、赛庚啶治疗后治愈出院。  例2,男,42岁,农民,海南人,住院号311766。因发热、头痛7 d,眼黄4 d于1999年6月30日入院。患者于7 d前出现畏寒、发热、头痛,每天间歇性发作,体温高达41℃,4 d前出现皮肤黄、眼黄、恶心、呕吐。查体:T38℃,P86次/ min,R24次/min,BP16/10 kPa。神志清,皮肤、巩膜重度黄染,浅表淋巴结无肿大,心肺未见异常,肝肋下1 cm,质中、有压痛、表面光滑,脾肋下未触及。尿常规示黄清, PRO+,BLD,URO,RBC 1~5个/HP,血常规WBC 8.12×109/L,N 0.67, L 0.14,M 0.13,E 0.05,B 0.01,RBC 3.04×1012/L,Hb 82.2 g/L,血中找到恶性疟环状体,诊为恶性疟合并黑尿热。经用蒿甲醚治疗6 d,总量1 120 mg,仍发热,血中找到恶性疟环状体,改用磷酸萘酚喹、环丙沙星、赛庚啶治疗,体温正常,血中疟原虫消失,结合输血、补碱、地塞米松、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,治愈出院。 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有很强的抗疟作用,随着临床广泛应用其敏感性有所下降,乃至出现耐药虫株,值得重视。